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李卓(画家)

李卓(画家)

李卓(画家)

李卓

1978年生于辽宁丹东

2005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

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李卓
  • 外文名:Leo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辽宁丹东
  • 出生日期:1978年9月27日
  • 职业:艺术家
  • 毕业院校:天津美术学院

个人简介

李卓
1978年生于辽宁丹东
2005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
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个展
你曾告诉我,那里在哪里? 艺.凯旋艺术空间 北京 2008
这里 那里——加藤良造及李卓双个展 季丰轩画廊 香港2011
丹东 丹东 斯特拉斯堡市中法文化协会中心 法国 2011
让我们再度孤独 台湾新画廊 台北 2012
未明的天空 明斯特修道院美术馆 卢森堡2014
时间的痕迹 Espace Paragon画廊 卢森堡2014
联展
2003
第三届油画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2005
无意义之后 798水泥地空间 北京
国际艺术营 北京
不期而遇 798后工厂 北京
美国探索频道记录片<<798的故事>> 北京
2006
环铁一线艺术区开放展 北京
秘密提速 北京)
2007
越轨 北京
北京现场 北京
2008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新锐展 北京
开放 亦安画廊 北京
自我的核心 先声画廊 北京
新加坡画廊博览会 新加坡
2009
世纪翰墨画廊收藏展 世纪翰墨画廊 北京
艺凯旋艺术中心收藏展 艺凯旋艺术空间 北京
立春 一号地璃墟空间 北京
中国当代艺术展 巴黎
CIGE国际画廊博览会 北京
ART BEIJING国际画廊博览会 北京
YOUNG ART 台北国际当代画廊博览会 台北
成长状态 环铁美术馆 北京
踢 莫乾山M50 上海
艺术中国 环铁美术馆 北京
2010
艺凯旋画廊展 艺凯旋艺术空间 北京
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北京
艺术北京(ART BEIJING)北京
艺术广东 广州
法国大皇宫纸本艺术沙龙 巴黎
斯特拉斯堡市政厅艺术展 斯特拉斯堡
2011
季丰轩画廊邀请展 季丰轩画廊 香港
香港国际艺术展 香港会展中心 香港
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 :法国REIMS Cazanove 香槟酒庄园 法国
《不期而遇》中日韩三国邀请展 798四面空间 北京
中法当代艺术展 斯特拉斯堡 法国
荟珍屋美术馆收藏展 荟珍屋美术馆 上海
2012
年轻力量第三回 环铁时代美术馆 北京
台北画廊博览会 台北
新画廊邀请展 台北
迈阿密画廊博览会 迈阿密 美国
2013
北京798艺术节 北京
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2 :法国REIMS Cazanove 香槟酒庄园 法国
艺术中国 卢森堡
香港画廊博览会 香港会展中心 香港
2014
未明的天空 卢森堡明斯特修道院美术馆
时间的痕迹 卢森堡Espace Paragon画廊
个展 克罗地亚伊斯特拉半岛普拉当代美术馆

艺术评论

李卓的先验建构
安特·格利博达
第一次接触中国艺术家李卓的绘画作品,你可能会有与自然对话,与天使对话,与宇宙对话的感觉。他的作品尺寸惊人,有时达到几米,有时甚至超过十几米。例如他的一些作品《是否有人在此被遗忘》(300x200cm,布面油彩,2008年), 《两个人的冬天》(480x450cm,2007年,布面油彩), 《曾告诉我,那里在哪里 ?》(300x100px,布面油彩,2008年)就是这样。李卓出手大气,不怕有人批评他年纪轻轻好大喜功。的确,创作这样大幅作品的,通常都是有些年纪,经验丰富的老画家。但是,如果观众去观赏这些作品,那幺他就会改变这种看法。如果他在想像中把这些画分成若干小块,他就不难发现,每一个小块其实都能自成一体,独立成画。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李卓的这些作品是站得住脚的。这样的称讚,艺术史学家们通常只赋予那些在形式和内在的造型方面都平衡,同时又吸引人,且具有一种震动力度和创造强度的作品。
站在李卓巨大的画幅前,我真感到一种鲜有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李卓与自然的对话之亲密,几乎可以说是合二为一。保罗克利说:“艺术家首先是人,他自己就是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 艺术品中有一种神秘的冲动,有时会时隐时现地现出人形,犹如天堂般美好的自然中的天使,向天堂敞开的大门,或者不能确定性别的幽灵。乍看上去,这些都是看不见的。可是,如果仔细观察,又都是可以显现出来的。
李卓的作品中,没有静止,一切都在旋转。那是一种草木蓬勃的悸动,一种有序的创作过程。艺术家批隙导窾,把自然吸收到作品中。
他的这些作品,像是一种本质的勃发,直奔主题,像是对绝对的要求。
他的画层层叠叠,明暗交错。加之微妙的色调构成的张力,富于变化的韵律,空间运用的平衡,纯粹而丰富的色彩,画面表现的振动,以及準确、敏锐而细腻的用笔,都使画面显得充满生气。
他的笔触是超群的,说明画家技术上非常过硬。一层层的颜色,使画家得以充分释放画质当中的震动。通常的手法是一块凸起的颜料,加上丰富的色调。
李卓的作品中令人瞩目的是,在其作品庞大的画面上,他能够保持空间的平衡,如《离别时,告诉我去哪里》(400x6750px,2008年,布面油彩)。这里材质和色调的震动浑然一体,所达到的境界,是只有大手笔的画家才能驾驭的。他偏好绿色。它象徵着和谐生活的乐观态度,也正是宇宙活力的恰当表现。但是蓝色和灰色以其微妙的变化也自然作为衬托而出现于其中。
其实这种放大的蓝图,已经显示出作品的结构,本身在造型上就已经很成功。06年我在画家的工作室中看到正在创作中的作品,在我的眼里,已经很吸引人,形象也已经完整。可是对艺术家本人来说,它们还只不过是半成品。开始构思一幅作品或一个系列时,他首先要做一系列的速写,素描,在纸上画水粉。然后是大的构图。但此前必经过仔细思考,要落在纸上,详细描写。有时还辅之以故乡的写真(辽宁丹东)。我们的艺术家不时需要回到家乡,从那里获得灵感,吸收那里蓬勃植被的营养,融汇到画作中,令我们赏心悦目。
从技术上讲,李卓作画,又如同矿工在向深处发掘,结合两种不同的效果,冷热相间,以便更好地掌握气氛。他掌握得準确而深入。不断深化的能量,使观众的视角更加深入,逐渐感受到灼热的画布当中的体和质的燃烧的热度。 李卓儘管年轻,但是在作品当中表现的深沉已经显得颇为成熟,令人钦羡。在正式作画之前,他总是用一系列素描和草图做出充分的準备,然后的创作就颇为得心应手,而且可以保证创作开始时迸发出的激情不受损害。
观察油彩纵向的流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李卓作画的步骤。他是一步步、一层层使画面取得震动的效果的。取景之深远,色彩和线条的显露,突出了对比,并使光线反射和吸收的平衡恰到好处。
这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表明,即使是在我们的观念充斥的世界,也可以产生细腻和微妙的视觉形象,并用丰富而确实的单色,创造出悸动的作品
在色调方面,李卓引入了变化过程的动感。它放大了基于色调和象徵的表象的画作的结构组织。画家惯于一种双向思维,通过一种表述和构造的过程,决定了作为其内在材质的作品的空间性。
李卓在其作品中紧紧把握季节。在季节的不断更替中,他掌握周期的象徵。其主要意义在于,画家依次构筑了作品的时间性,给时间做出了相当于先验建构的形象的体现。在他的画笔下,草树和叶片都保持了其原生的自由。
为保护宇宙的秩序,人需要行动适度,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稟赋。这样他便能吸收天地精华,如其所愿,达到新的所在,达到原初的状态——这就是艺术品。
通过与自然对话,描绘其每天的变易,艺术家自然可以自然而然把创作活动变成最根本的行为:存在行为。
李卓的作品给我们带来的美感,它们诠释自然的方式,自然让我们想起波德莱尔的诗句。波德莱尔似乎有先见之明,他的诗句简直是对我们的艺术家的绝妙写照:
自然是座庙宇,那里活的柱子
有时说出了模模糊糊的话音:
人从那里过,穿越象徵的森林,
森林用熟识的目光将他注视。
如同悠长的回声遥遥地汇合
在一个混沌深邃的统一体中
广大浩漫好像黑夜连着光明——
芳香、颜色和声音在互相应。
站在一幅画作面前,您可曾产生过伸手触摸或者抚摸的冲动?在我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我偶尔有过。不多的几次,却令我受益匪浅。可是,如果说有哪一种作品真的让你想看,想摸,那非李卓的作品莫属。请你尽情享受吧!这里没有半点虚假。您为自己而来,来与艺术相会,与天地人相会。
啊,自然是多幺的美好!
安特·格利博达
二〇〇八年十月
*作者是艺术史学家和建筑史学家,欧洲人文科学院院士
保罗×克利:《现代艺术理论》,巴黎Denoël/Gonthier 出版社,1977, 43页。
波德莱尔:《恶之花》,郭宏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个人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李卓(画家)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